六十年代在香港的流行音樂發展歷程上是擧足輕重的分水嶺。
這些年月的年輕人建立了本地青年文化及流行文化,他們由追趕潮流及模仿開始,然後尋找自我風格,為創意和夢想踏出了一大步,茁壯成長為文化,孕育了新世代的語言和符號,為七八十年代的香港輸送了不少音樂與影視方面的人才。但在大衆音樂文化方面,有關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的歷史卻是一片空白。已故黃霑先生的博士論文提供了詳細的香港歌曲發展史,但只規範於廣東歌曲。 Stephen Li 剛著作的[港式西洋風]
書刊記錄了這段百花齊放時代的資料,讓這黃金記憶可流傳下來。
六十年代音樂人的生活可能會很坎坷。 當時還没有紅館的大型表演場地可供帶來巨額收入,唱片收入也微,以歷史上最暢銷的Here is a Heart 唱片為例,也衹可帶給Joe Junior 數千元的收入,難以維生。但隨着七十年後國語及粵語歌曲的盛行,歐西歌曲在香港也趨式微,音樂人也要隨時勢轉型,否則便會被淘汰。 Norman
Cheng、 William
Kwan、 Ricky Fung及 Raymond Kwan等等便轉幕後工作,在唱片界創造了另一番事業。Sam
Hui、 羅文、譚詠麟及關正傑等等便轉唱粵語歌曲及往影視界發展。 没有作曲才華及繼續唱歐西歌曲生涯的Joe
Junior 經歴了人生潦倒的時刻,要靠在酒廊夜總會等地方伴唱方可維生,尚幸他終能轉型為受歡迎的電視藝員,踏上事業的高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