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5日 星期六

大嶼山 二澳復耕









大嶼山二澳本是一片荒廢農地,但2013年有富商向當地原居民徵用大量農地,進行大規模的農場工程進行復建香港獨有的水稻田今年2018便有土產食米供應,但供應有限,每造僅有數百斤,只在大澳市中心某商舖於週五、六、日發售。低產量的港產食米難以和泰、澳、中國米勁爭,而且港府從沒扶持港農復耕,政府部門如地政署、環保署、食環署等等還百般阻撓,搜覓違法之處。農民是望天打卦的,風調雨順的季節才能有收獲,在打風和乾旱季節時便要食穀種了。據了解,二澳的耕地是不能支持生計,只是某富商要成全自己的農耕心願而付岀的消閒活動。


二澳種植的是油粘米,種子來自中國內地的農業研究機構所開發的雜交水稻,取其較高質素和產量。農夫則來自不同背景,其中不乏任職飲食界人士以及廚師。香港每年種米兩造,第一造在春天二月下種,六月收成;第二造則在七月下種,十二月收成。香港整個稻米生長過程歷時 120 天,收割時米粒每每含有濕氣,要先曬米三天才可收藏。曬米的要求同樣高,曬的時候要不停翻動,確保曬得均勻,同時亦要避免曬得太乾,否則在輾米時會變得易碎。農夫建議二澳米最好以新米舊米一比一的比例食用,質感和水分比較平均,吃起來質感不會太軟
二澳位置隔涉,從大澳沿海旁石徑行約一小時便可到達,但行山朋友多從石壁水塘經分流前往,需約5小時完成 在石壁水壩的盡處起步沿公廁旁的的引水道行經過數個郊遊點後一小時便到達往狗嶺涌的路口再隨引水道直行便達分流東灣在沙灘末隨小徑行走至炮台探石圓環和天后廟後返回郊遊徑前往分流西灣

分流之名源自該處橫截大嶼海峽的兩股水流西北海水濁黃東南蔚藍匯合時翻滾出一條彎曲的分界線故而名之  分流擁有三個海灣東灣海灣較長風較大而少人聚居西灣風浪平靜村民多聚居於此最小的是分流廟灣建於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的天后古廟立於灘畔 雄踞分流山頭的分流炮台於明代(1368-1644)已有記載現存遺址建於清朝康熙末年(1722)炮台呈長方形約在1900年荒置位於大嶼山具戰略價值之西南角用以守衛大嶼海峽(至珠江口及廣州之重要通道)此炮台於1889仍由分一位軍官及三十名士兵駐守1981年正式被列為古蹟 石圓環外的分流角為香港地域的西南端上有一座白色的燈塔環視整個大嶼海峽肩負導航重任





離開分流村返回鳳凰徑走至煎魚灣再經過林蔭下的路段走個多小時便達二澳村的水泥徑離開二沿海旁徑經牙鷹角南塘村一小時便達大澳巴士總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