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瓜灣木廠街19號盲人工廠、盲人庇護工場及盲人䕶理安老院的三層建築物即將拆卸,設施將被遷往屯門,而工廠將會重建,全面改為庇護工場,同時提供復康服務,不會再有盲人工廠。 為了配合土瓜灣舊區的發展以及地盡其利,殘舊建築物的重建是必需的了,但對盲人工友同學員而言,要適應一個新環境唔係咁簡單,特別是由市區的土瓜灣遷去新界的屯門,更引起他們對現在的工作條件及待遇的不滿。
盲人工廠於1963年成立,是香港盲人輔導會轄下的職業康復服務單位,致力為不同類別的殘疾人士提供多元化的工作訓練。透過工廠的營運模式,讓服務對象學習不同的工作技能。同時,亦讓他們獲得工作所帶來的正面價值(包括建立自尊,自信及自立能力),從而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達到自力更新,融入社會的目標。
但隨着時代改變,工業式微,可供盲人的工種漸少,而盲人工廠則已被視為視障人士提供工作機會,解決就業困難,但現時工場有只有58名工友,負責製衣、紙品部等,月薪由4000多至7000多元。這是香港僅餘製造文件繩的地方。在香港工業早已褪色的今天,這裏仍每天運作着,供應無數文件繩、衣服等給各社福、商業機構和政府部門。然而,盲人輔導會為了機構的自身需要,將工廠全面轉為庇護工場及職業復康服務中心、宿舍等,這58名工友將被遣散而失業,唯有申請綜援渡日了。
有立法會議員認為,機構為了自身需要,貿然結束工廠對本身有一技之長的工友不公平,而工廠作為全港唯一的盲人工廠,應保留本身特色,建議可改以社企形式經營,而非遣散工友。 既然工廠的產品有需求,而雖然生產成本由於盲人的低效率提高,但政府可視工廠的補助為盲人的福利,正如庇護工場一樣,政府也何嘗不是補助其運作開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