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1日 星期五

第 3 間醫學院

 





科技大學獲推薦籌辦本港第三間醫學院。科大會自資 20在清水灣興建一座醫學大樓,政府目標是2028年迎來第一批50名醫科學生預計 2032 年有首批畢業生開始實習。政長官李家超在2024[施政報告],提出支持本地大學籌建第3間醫學院期望新醫學院能利用北部都會區教育城的策略性優勢,除了增加本地培訓醫生人數,更引入良性競爭,與現有 2 所醫學院共同發展,提升醫療服務、科研及醫學教育水平,協助香港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自己覺得香港已有两所醫學院,再另開設另一所醫學院是不符成本效益,何不在現今的两間醫學院加大設施,增加醫生學生人數還不是較經濟及快捷。 但相信現今兩醫學院的設施已不能大規模地增加學位,倒不如另起爐灶,興建另一所新醫學院,才能澈底解決長期醫生短缺問題。近年來,移民加拿大及英國的港人,特别是退休人士,多回港就醫,因為英加沒有私家醫生,難約政府醫生睇病。但在香港,除了政府醫院及診所外,只要你有錢,便可覓醫求助。近年這些回流就醫的港人也加大了香港的醫療負擔。



科大是較浸大及理大適合興建第三間醫學院,因除了自資20億元外,更可以有地興建一所臨時的醫學大樓,可以在三年後便可收學生了。有意見指科大缺乏醫療教學經驗,但這傳統方法規劃可能會局限創意,科大沒有傳統的醫療學科反而具優勢,因第三間醫學院將會注重科硏的發展。科大校長葉玉如表示,會開始全球招聘院長,又提到已有 6 位臨床教授到任,並在傳媒提問下,介紹其中一位曾任澳洲國立大學的教授。葉玉如又提及,已有 36 位學者簽署加盟意向書,當中很多都係來自香港。相信港府已提早知會科大可以興建第三間醫學院,故科大可以提早起步招聘教職員。



以往,有不少香港畢業後的醫生移民他國,但科大醫學院將以「第二學位」課程收生,畢業後留港服務的機會較高,加上香港醫療科技水平領先,有望進一步吸引他們留港。 但可考慮是否對收生條件設限若醫生在學期間接受政府資助,畢業後須強制在當地醫療機構服務一定年期以作回饋,此做法合理且值得考慮,有助解決本港醫療人手不足問題。









 



 




2025年11月18日 星期二

[三母女]話劇

 



 

 

香港話劇團的[三母女]故事性質是喜劇。 朋友始終是會分開的,但有血緣關係的親人始終是一家人,永遠不會分開。  家是什麼? 每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及答案,可能是房子,可能是回憶、日常生活、成長之地、一碗即食麺、避風港,是一個令自己心安之處。這一家人雖然吵鬧,但沒有仇怨;雖然分開千里,卻仍然掛念。在紛亂世代中,兩姊妹經歷各種事情之後,大概會懷念曾經有過這樣那樣的煩惱。有機會煩惱的人是幸福的。
 

 

劇中惠珍的丈夫離家另覓新歡,她獨居舊唐樓,有好朋友莊先生作伴。 惠珍的大女兒 Eva和丈夫Patrick 及兒女移民澳洲,誰知 Patrick 也帶了懷孕的二奶赴澳,Eva便憤然回港。 二女Cheryl個性獨立及剛烈,在港照顧惠珍,但有了身孕,便随男朋友 Damon往曼谷定居。三兒 Donnie 一家移民英國,全頼惠珍按了唐樓得三百萬元的金錢支持方能在英置業。

 

惠珍患病而死,但死前決定賣樓以還銀行的按揭,從而减輕下一代的負擔及枷鎖。Cheryl 比起買樓供樓,吏喜歡租樓。Eva卻希望留下舊屋,希望家庭擁有自己的房子。賣樓的決定,折射了三母女對家庭的剘盼與思考。

 

 

 

這個劇本看到三個女人如何在家庭裡,忙碌、爭執、相愛,也互相遺落。她們像鏡子,照出我們在日常裡學會的懂事與忍耐。[三母女]並非悲劇,反而像喜劇透過瑣碎的對話,呈現女性在混亂中如何撐起她們的生活。」

 

2025年11月15日 星期六

泄露私隱

 



最近換了部 HP 桌面電腦,隨機附有免費一個月的 Microsoft Office 365 的軟件,因自己已不採用此要收昂貴年費的軟件,轉而用了免費開放式的 Libre Office,故便不加理會,以為一個月後這 Microsoft Office 軟件便自動失效了。 誰知,一個月後收到信用卡公司通知,Microsoft 收了我 780元的 Office 年費。 隨即致電信用卡公司停止付款予此交易,但原來信用卡公司是不能取消客户與商户的交易,只可以取消有關的客户信用卡。 取消信用卡是很麻煩的,因要通知所有用信用卡自動付帳的公司新的信用卡號碼,又有一段時間沒有信用卡使用。 取消信用卡是最後的手段,信用卡公司提議我向 Microsoft 協議取消此交易。



取消 Microsft subscription 是很簡單的,可能這類無需客户同意而收費的個案是太多了, 故客户在 Microsoft 的網頁,進入自己的户口,在manage subscription 的項目中,按下取消 subscription 便可以了,而 退款也在三天後便完成。 Microsoft 的退款手續簡單而快捷。但自己卻有兩大疑問:



a. 為什麽沒有我的同意 Microsoft 可以自動收到續期費用?經驗告訴我,這類免費的服務是要客户在約滿前預先通知停用,否則服務便會自動續用及付款。相信這些魔鬼細節是在電腦買賣合約中列明,但客户那會詳細閱讀這些密麻麻的合約內容。是自己的疏忽。



b. 為什麽 Microsoft 有我的信用卡號碼收取費用? 我從没有從 Microsoft 購買產品或服務,但相信又是電腦買賣合約中的條款,是HP提供的,也是現今的商業交易手法。



因這個案是有關洩露我的私人帳户資料,故寫了電郵予 HP 的客户經理,望澄清事情,但未獲回覆。 本打算往私隱專員投訴,但深知已有了答案,而且自己又沒有損失,故不願再花時間糾纏下去,唯有自己日後小心吧。

2025年11月12日 星期三

繁體字

 


沙田官立小學日前發通告指,批准校內學生在測考時使用「正規簡體字」引起爭議。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內地背景或習慣使用簡體字的學生」來了香港上學,不習慣使用繁體字可以理解,問題是既然來了香港,而香港是使用繁體字的特區,包括政府公文、外資中資港資企業、報刊書籍,還有內地來港的學生在香港的證件,無一不用繁體字,質疑「為甚麼不努力學繁體字?日後在香港工作,可以不用繁體字嗎?」

 

他又表示,香港保留的繁體字、粵語和高水平的英語能力,都是香港的特色,是有必要的。這些在香港回歸前都深入的討論過。而「學而知之」,上學就是為了學,去英美留學,一樣要努力學好英文,「學繁體字比學英文難嗎?不學繁體字,可以不學粵語嗎?」

 

梁振英亦說,「學生學習繁體字的進度和成績是一碼事,學校放棄要求,放棄教的責任是另外一碼事」,引用《三字經》的「教不嚴,師之惰」直斥學校不是。

 

絕對同意梁振英的意見,但覺得可以容忍初來港的內地學童兩年的適應期,以便學習䌓體字。 香港人要愛國,但也要捍衛香港的核心價值及獨特的優勢、文化、語言及文字。 香港於1997年回歸祖國後便是中國一個城市,理應奉行中國的制度、文化及傳统,但中英聯合聲明卻容許香港可以實行一國兩制,可以維持香港制度五十年不變,直至2047年。

204771日,香港便是中國的一個普通城市,奉行中國所有的制度,但轉變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平穩轉變。 但近年覺得轉變已不斷加速,不少聲音提議日常生活改用普通話及簡體字、街道及建築物名字去英殖民地色彩,不少規格也趨向大陸化,相信未到2047年,香港的制度已全大陸化了。 也難怪,2019年的黑暴使中央決定要全面管理香港,包括制度、政策及官員任命。

 

今次文字事件發生在官立小學,是香港政府直接管理的學校,也是推行政府教育政策的官辦機構,亦是香港教育政策的首領學校。 採用簡體字測考肯定是中央給予港府的壓力,相信大陸化的使命將會不斷加强及提升,因大陸來港人士已漸轉為市民的大多數。

 

2025年11月9日 星期日

遺體存放服務

 


 

醫院管理局擬明年起,對公立醫院遺體存放服務實施收費,首 3 日免費後將按日收費,近日引起社會爭議。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稍後表示,因應市民及持份者意見,免費存放由 3 日延長至 28 踏入第五周將每日收費 200 元,第六周則每日收費 550 元。盧寵茂表示,公立醫院遺體存放服務收費不是為了增加收入,主要希望讓死者家屬盡早安排殯儀服務,將遺體運送至殯儀機構,讓先人早日安息,亦減輕公立醫院殮房壓力。

 

很高興見到港府還能聆聽異見,採納建設性的提議,從善如流,不失為開通、以民為本的民主政府,但為何會當初提出這些荒謬、無情、搶錢、離地的方䅁,是否有個別官員失職,港府則心中有數了。 最令市民反感的是方䅁是在立法會休會後方提出,又没有作公眾諮詢,是否擺出了行政主導姿態,冀快刀斬亂麻,快速成事!

 

先人死了,後人總望將遺體早日安葬,讓先人早日安息,但安排焚化爐常要兩星期,三日的免費期明顕是要市民付遺體存放費,是乘機發死人財。雖然政府表明不是為了增加收入,但當初提出三日免費期的官員如果不是白痴,便是受命增加收入。 有腦袋的官員不會倉猝地提出只有三天的免費存屍期,有關的官員應接受懲處。 現在,免費存放日延至28日,而食環署也承諾可以在21日內安排焚化爐,市民也應可接受免費存放日的方䅁。

 

還記得數年前骨灰位荒,亡者骨灰要待一、二年後才能抽到骨灰位,在未有位時便要暫安放在私管的收費庵堂。  市民為了節省開支,便把遺體暫放在醫院,待有新建骨灰位供給時才將遺體火化。  故久存遺體在醫院實非市民之責,而是政府在供應焚化設施及骨灰位有誤所致。 日後如果骨灰位又再奇缺,市民為了省錢,多會為仙人的骨灰作海葬或撒公園了。

 

儘管政府否認今次事件非為增加收入,但緣起是由於港府嚴重財赤,要靠借貸度日,故便要大力度開源節流了。其實,港府的財赤問題已浮現多年,但財政司長仍然堅持:「港府財政健存,無需杞人憂天」,繼續枉發消費券以買人心。  應要發生的問題終爆發了,而財赤何時能滅? 負責的官員是否要引咎辭職?

2025年11月8日 星期六

[大鼻子情聖]粵劇






 


 

 

東華三院155週年慈善粵劇專場演出了新編粵劇[大鼻子情聖],此劇是劇紅伶羅家英醞釀十年的跨界力作,以法國名劇[大鼻子情聖]為藍本重新編成劇,把法國戰場改寫為明朝土木堡之變,細膩演繹波譎雲詭的朝野紛爭,以及面對情義兩難全的複雜心情。是次改編既巧妙結合西方戲劇的劇情鋪排和音樂元素,亦保留粵劇的表演技藝、傳統形式和藝術神韻,展現粵劇兼容並蓄的特質,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出貢獻。

 


 
故事講述明朝近衛兵團隊長朱不凡(羅家英飾)與知己兄弟朱翊豪(新劍郎飾)同時愛上郡主徐綺珊(汪明荃飾)。不凡因天生鼻子大而自卑,不敢向綺珊示愛;俊朗的翊豪一見女子便畏羞,不敢與郡主親近。不凡遂請纓代翊豪寫情書,字裡行間卻寄託着他對綺珊的真摯愛意,這些情書深深感動了綺珊,其實信中字句亦寄託了大鼻子自身的真情。

 

 

戰火爆發,翊豪與郡主訂婚後上陣抗敵,终於重傷垂危,臨终前央求大鼻代寫最後一封情信。郡主趕至,翊豪含淚離世。戰勝歸朝後,英宗復位,大肆誅忠良,于謙遇客,大鼻子據理力爭反被重創。

 

 

翊豪戰死沙場,綺珊便到庵堂靜修,八年間,不凡定期每月前往探望。一日綺珊請負傷的不凡讀出翊豪的情書,發現他竟能背誦出來,才明白不凡多年的深情。重傷的不凡表白後,最终無憾而逝。

 

 

集編、導、演於一身的羅家英,聯同汪明荃及新劍郎等傾情演出。羅家英擔演大鼻子情聖朱不凡,情深意重,為愛默默守候;汪明荃以花衫應工徐綺珊一角,聰慧清麗,才藝超凡;新劍郎飾演的朱翊豪為愛犧牲,為國奮戰。三位資深劇藝術家戲路縱橫,細膩演繹波譎雲詭的朝野紛爭及面對情義難全的複雜心情,編排縝密扣人心弦,充分發揮戲曲的魅力,冀由傳統劇締造當代新作,展現劇兼容並蓄的特質,巧妙契合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使命,別具意義。

 

 

自己非粵劇迷,不會主動購票睇大氣,今次是東華三院送贈的名譽票,才能近距離觀看及欣賞大戲倌的功架、演技及歌喉。很欽佩羅家英及汪明荃的體力、魄力、毅力及承擔力,可以在80歲的高齡連續六天在戲曲中心每天演出三小時的粵劇,不單要站立演出,還要記台詞及曲詞,非等閒之輩能接受這任務。特别是羅家英,本以為他以患癌的身軀,表演肯定未能達標。 誰知我大跌眼鏡!梨園紅褲子出身的羅家英,演出全沒走樣,無論功架、台詞、歌藝、表情及動作上,均具大佬倌的台場、戲派及氣場。反之,汪明荃的演出在羅家英及新劍郎的面前有點失色了。畢竟,她非梨園紅褲子出身,後天的不懈努力亦不能全補上先天的不足。

2025年11月5日 星期三

走私食材

 



 

[東張西望]近日播出,懷疑有人從內地偷運刺身及海鮮入港,更指懷疑部分貨品流入本港大型壽司連鎖店,報道中未有點名那一間餐廳,但影片可以看見餐廳名稱為壽司郎。該節目聲稱,自今年 5 月接獲匿名舉報後,攝製隊展開長達數月的調查,指有水貨客以非法途徑從內地運送魚生及其他海鮮回港,貨物上標示「斑點鮭」等字樣,並懷疑部分貨品流入本港大型壽司連鎖店。報道指,攝製隊拍攝到多名水貨客在粉嶺蓬瀛仙館附近停車場交收貨物,現場環境惡劣,保鮮方式亦不符合衛生標準。

 

壽司郎的母公司「F00d & Life Companies」隨即發聲明,批評報道不盡不失,僅憑單方面資訊,「在沒有事實根據作出猜測性報導,並影射及間接誹謗本公司使用走私食材,」。強調有關內容直接誤導公眾及嚴重影響公司聲譽,引起市民疑慮,對將採取法律行動。 Food & Life Companies 在聲明中表示,公司所有食材均透過指定冷鏈專業物流公司運送至各分店,並不涉及任何非法渠道,[東張西望]報道中刊登的照片,當中的人物並非該公司或物流公司之員工;相關貨品早前已完成清關手續及檢驗。公司指,有人懷疑未經同意,撿拾壽司郎的廢棄發泡膠箱作其他用途,又稱公司本月已提醒員工處理垃圾要加倍小心,以免引起誤會及公眾疑慮。


Food & Life Companies的解釋屬實,相信[東張西望]為避免捲入無需要的法律訴訟,日後要多拍一集,交代事情的進展及讓壽司郎澄清事件。

 

[東張西望]又拍攝了一輯傑作,揭露了達半年的非法走私食材的事件,使人難以相信,港深兩地仍存在公開的走私活動,視法律如無物,更使人懷疑是否有幕後官員包庇,讓走私客可以每天安然出入關口。  一直以來,走私煙、酒、奶粉、化粧品等物品是禁無可禁了,但走私活生食材是會導致食物中毒的衛生問題。經[東張西望]報導後,相信港深政府必嚴肅跟進及打擊,這走私食材的活動要偃旗息鼓一段時間了。

 

這走私食材事件已活躍了多時,為什麽政府部沒有發覺,更沒有市民舉報。也許,市民以為這街上公開的拆箱裝行動是現今蓬勃的物流合法活動,不察覺是走私食材的危害食物安全的不法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