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水節源自緬甸,在緬甸新年日舉行,傳至泰國後發揚光大,成為全球泰人的盛事。 每年九龍城城南道都舉辦潑水節慶典,四處都是泰國裔人,互潑水祝賀,雖然場面沒如泰國的大規模,但仍有如身在泰國之感。 路過的途人也有參予,樂在其中,而怕濕身的路人,也祗繞路而過,沒有唾罵,祗是一笑置之。 九龍城歷史上是潮洲人的集中地,但上世紀70年代來港的泰傭日增後,九龍城便成為泰人的聚會地而轉變為小泰國,四處都是泰式食肆和雜貨店,週日更是泰傭之休假消閒點和泰僧侶弘佛之地。 踏入21世紀後,泰國經濟向好,人民生活也改善了,女人也不需要出國為傭謀生,香港的泰傭數目也大幅減少。
香港是一個非常包容的社會,罕有會發生種族鬥爭的事故。 在九龍城的小地方,潮洲人和泰裔人仕各有各的文化、習慣和風俗,但卻彼此尊重和遷就,故能和平地相處下來。 香港人普遍都是包容的,不會著意排斥異族,歧視衹是言語上的冒犯,如稱呼[鬼佬] 、[亞差]、[黑鬼]、[鹹蝦燦] 、[亞燦]等等,但皆沒行動上的侵犯。 當然某些異族人仕的強烈體味、食物怪味和異常行為可能引起某些本地人的反感,因而引起歧視的眼光和隔離的舉動。 自從大量中國遊客踴港而衍生的秩序、衛生、污染和民生問題後,部份港人的生活受影響至難再忍受的地步而爆發了侵犯性的排斥行為,令人歎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