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5日 星期二

九龍城的[上帝古廟]

 







 

九龍城科發道法國醫院路旁有露明道花園,由於花園細小,又旁近醫院,故鮮有遊人駐足停留休憩,晚上又燈光陰暗,更令路人快步行過,不欲逗留。 上世紀60年代時,公園內偶放置棺材,相信是供醫院死人之用,故行人多不經露明道,而行隔鄰的科發道。公園內有[上帝古廟] 的石門額,但非和基督宗教的上帝有關,而是有關宋帝南下留下的史跡。這些宋朝遺跡,包括宋王台,在二次大戰中受破壞,或因現代都市發展而被毀,至今可供考察和懷緬的,有如鳳毛麟角,實在值得我們珍之重之。

 

 

據文匯報所載:

 

話說臨安失陷後,南宋君臣在元軍追擊下,逃至九龍[官富場]。原來本港地處南疆,多面臨海,盛產海鹽,故朝廷於南宋初年,已在九龍設置官署專門管理其事,名叫[官富場]。當時的官富場,泛指九龍東部的地區,是廣東十三個鹽場之一,駐兵一百五十人,有一定的軍事和經濟價值。因此,在蒙古大軍的追迫下,南宋君臣移駐九龍官富場,且在此營建宮殿,人稱[二王殿]。宋帝在九龍只停駐了半年,又再遷至他處;不久,[二王殿]傾毀,只存下基址柱石。二王殿所在的村落,後人稱為二王殿村,位置在今天馬頭圍一帶,但這條村因都市發展於一九二年代清拆,史跡已難以稽考。

 

據清人編修的[新安縣志]記載,鄉民後來在行宮的基址上修建了一座北帝廟,也就是這次要介紹的[上帝古廟]。原來宋帝離九龍而去之際,倉卒之間,部分宗室和大臣未及隨行,便匿居於九龍城馬頭圍一帶,更建村聚居,名為古瑾村。村落長達兩里,有圍牆環繞,故又名[古瑾圍]

 

村內又建有一座[上帝古廟],供奉北帝,不少學者認為這廟宇就是宋帝行宮所在的北帝廟。值得留意的是,北帝全名為[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廣東人慣稱[北帝」,香港各地都只有「北帝廟」,為甚麼這地方的廟宇要以[上帝]命名? 據說趙氏宗室由北方南遷,因此避用[北帝]一詞,以免引起元朝懷疑。姑勿論上帝古廟是否位處二王殿遺址,它由趙氏後人所建,與宋帝南下的史蹟息息相關,實在毋庸置疑。

 

清雍正以後,大量外姓村民從內地遷入古瑾圍,原居於此的趙氏後人在清光緒年間陸續遷至東莞,古瑾圍被夷為平地,[古瑾圍]這個村名也由後起的「馬頭圍」所取代。上帝古廟則日久失修,只剩下基址、柱石和石刻門聯。到了一九六二年,政府為了紀念這段事蹟,在上帝古廟的遺址修建了一個小公園。公園落成之日,由市政局議員李有璇醫生主持開幕典禮,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則撰文紀述古瑾圍歷史,且刻成[九龍古瑾圍上帝古廟遺址闢建公園記]的石碑,置於公園之內,供遊人憑弔。這上帝古廟遺址只剩下一座石門,門額上刻[上帝古廟],兩旁對聯為[真義著千秋,煌煌氣象;武功昭萬古,赫赫聲靈]。門基至今仍在,戶樞猶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