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9日 星期五

九龍城侯王古廟

 







除了露名道的上帝古廟外,九龍城還有在聯合道的侯王古廟,也是宋代遺留下來的古跡,而自己對這遺跡最深印象的則是其一筆過的[] 字。  上世紀60年代在九龍城民生書院就讀時,中文老師教我們一筆過寫出[] 字,自己也曾親自往學校對面的侯王古廟考證。

侯王,本名楊亮節,南宋國舅,宋帝昰母楊淑妃之弟。南宋末年蒙古人來犯,楊亮節保護帝昰及帝昺南逃,輾轉抵達今日的東九龍。逃難期間,楊雖染重病但仍英勇抗敵,後不幸病歿,鄉民念其忠勇故立廟奉祀。楊生前封侯,死後封王,所以奉祀楊的廟宇一般稱為[侯王廟] 詳情可見廟前庭院牆上,由前清遺老陳伯陶所撰的碑文。也有人認為侯王就是為宋帝昺治病的楊二伯公,因曾顯聖救帝昺,後人立廟紀念

 



侯王廟所在地名為白鶴山,有[鶴嶺]之稱,有人將[][]二字刻在廟後山巨石上,號稱別亭,即俗稱[一筆鵝][一筆鶴]。 現時廟的右邊設有中式園林及方亭,方亭內的[一筆鵝]1970年摹刻,廟後還有[一筆鶴]石刻。 侯王古廟是本港少數廟宇仍保留了大量與九龍寨城有直接關係的歷史文物,例如由首任九龍巡檢司許文深於1847年所捐的[侯王座前]四字的香爐、同治至光緒年間刻有[至誠前知][折洋鋤盜]的匾額等。各牌匾之捐獻者中有多位大鵬協的將軍,反映出本廟的獨特歷史地位,令本廟與其他九龍寨城的遺跡,共同見證著九龍城及清朝的海防歷史。



 

該廟於1928年由華人廟宇委員會接管,2014年被列為法定古蹟。本廟建造年份已不可考,根據廟內的古鐘推斷侯王廟約於雍正八年(1730)或之前建成。華人廟宇委員會於2005年的大型維修,動用港幣約400萬元,並盡量以保留廟宇原貌為原則,加建了詩詞坊、許願閣等新景點,並於2006年重新開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