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6日 星期六

政務官的前景

 

經歷2019年的黑暴及2020年的非典型肺炎,中央、各界及市民對目前特區政府的行政管治能力有所懷疑,故林鄭月娥在剛發佈的施政報告中除了提出發展大計外,更提出多項提升管治效能措施。 第一是改組政府架構,第二是強化管治團隊,要求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按着「能者居之」的原則,「在未來數月檢視現時公務員高層職位的選拔聘任機制,務求把最有遠見和能力的官員放在最適合的位置。」 現時港府有約1,500個首長級職位,政務職系佔300多個。 據悉,林鄭的構思,是日後選拔首長級官員,不再論資排輩,而是「能者居之」,亦不會局限於某個部門或某職系,甚至在公務員隊伍之外物色。


林鄭此一舉措,在政務官系統中惹起極大關注,令政務官,覺得前景不確定,加速政務官的流失。 公務員隊伍中常現「因循」問題,但公務員隊伍龐大,現時高層公務員已是最願意配合政府工作,若未能推動「中下層」的工作動力,根本無法改變現時的問題。 換人是不能解決基本問題,定要檢視目前的職效評核及指標制度、改變考勤文化及聘任制度。  公務員為什麽可以尸位素餐,不可能被撤職?  局長要負上問責的使命,為什麽薪高的常秘及署長可以有錯誤也可以繼續在位,無需受罸或問責? 這套高官問責制是否能發揮作用? 外來人士進入政府,適應及磨合是困難事,這亦是問責制面對的問題。 不少問責官員都不能駕馭公務員,反而要依賴一羣非問責的公務員,弄至政府內部有如一盤散沙,全沒協調: 問責局長有你的政策,常秘有我的對策。

 

政務官始終是管治骨幹,其公共行政經驗難以取代,以港台為例,最終還是要政務官出馬,才能解決港台管治問題。 若部門署長未有適當人選,政務官便會被空降,暫執行署長的職責,但缺乏部門的專業知識,暫代的政務官只能越俎代庖,捱時間,待調位往另個職位。  身高權重,政務官要扮到自己本身有料不凡,是 rare bird,覺得自己最聰明,無人能及,什麼都懂,其他人是蠢材。  在政府內部,政務官由於寫得及講得,又有其他政務官撐腰, 故總可以在太平盛世時任意橫行,欺壓其他公務員。  但當遇上危機或亂世時,咬文嚼字的文官已不能成事,要具專業知識的官員方能化解危機,管治香港。

 

Open Directorate, 開放招聘高層職位將會落實執行,政務官世襲常任秘書長的政策也應落幕了。 現今的政治環境也是導致大量政務官選擇離開這高薪糧準的鐡飯碗之原因,亦有官員由於不適合從政而要離開政府,但現實是,社會上是否有足夠的人才願意擔任這治港角色,換來的可能是濫竽充數之庸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