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選制後的首次區議會選舉,地方選區總投票率為 27.54%,有 119.3萬人參與區議會選舉投票。在 2019 年區議會選舉,總投票率為 71.23%,有 294.3 萬人投票。由於電子選民登記冊電腦系統故障,選民無法投票,所有票站改為人手處理,投票時間延長一個半小時到午夜12時,令這場不惜工本催谷的選舉留下遺憾。
今次選舉的最大特色是催票工程非常高調,但對於成績的預期卻是十分低調。官員們事前多番重申沒有估算投票率若干,也沒有硬指標,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說「投票率並非最重要」,更重要的是市民選出適合的區議會議員。
政府宣傳攻勢堪稱「舉港之力」,猛烈程度絕對是史無前例,既有林林總總的「繽紛活動」鼓勵市民留港投票,包括各電子傳媒聯播的「共建美好社區大滙演」,也有向長者中心發放一筆過兩萬元資助,在投票日為長者提供接送服務。尤其別出心裁的是政府向投票的市民派發「心意卡」。宣傳攻勢無疑是排山倒海,不過選舉該有的競爭氣氛則十分平淡,候選人之間的辯論一律欠奉,缺乏競爭的另一副作用是選民對候選人情況欠缺了解,自然影響投票意欲。
候選人缺乏競爭的關鍵原因是整個政治生態和遊戲規則大改,昔日泛民鬥建制的場景徹底消失,傳統民主派政黨無法入閘,選出的區議員都是愛國者,不會背叛香港及國家利益,亦不會再破壞特區政府管治權,鼓吹港獨,危害國家安全。但一刀切的篩選制度,只限愛國者入閘,未能人盡其才,則非香港之福了。
儘管官員們一再強調不應以投票率多寡來評價完善後的選舉制度,但納稅人始終對於「成本效益」有興趣,為了五分之一區議會議員直選產生而花那麼多公帑,換來有幾許催票實效?昨晚投票系統臨尾「甩轆」實在不幸,希望政府全面檢視操作及技術失誤,避免同類失誤再次發生。
投票率值得關注,但應持平常心即可,因為改制後的區議會,直選議員比例不到兩成,已非主流。市民更加關注的是新一屆區議會組成之後,區議員能否專注處理地區民生事務,成為市民和政府之間的溝通橋樑,能否真正聚焦地區民生建設,優化地區治理能力、共建和諧社區、提升市民幸福感。市民只能接受經篩選機制放出的議員質素,但卻可以監管議員是否盡心盡力、是否勤力忠心為市民謀福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