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跨性別男士因未完全完成性別重置手術,身份證上仍顯示為女性,未能進入男性公廁,遂提出司法覆核,要求擴闊[公廁(行為及舉止)規例]中,對「男性」及「女性」的定義。原訴的代表大律師指, 現行的性別指定洗手間制度,影響跨性別人士,妨礙他們實踐自身性別認同。相關的政策對原訴人構成歧視,並且侵犯其人權。律師指,容許像跨性別人士進入男性公廁,不會影響到他人,亦不侵犯其他使用者的私隱。相反,禁止跨性別人士使用合乎其性別認同的洗手間,卻危害到他們的基本需要。經十年的上訴,終審法院認同申請人所指,相關的指引令跨性別人士在日常中受到侮辱、困擾和喪失尊嚴,頻繁侵犯私隱權,故裁定有關的指引是違憲,入稟人勝訴,並指劃分性別的界線應由立法機構處理,故宣告條文無效但暫緩12個月執行,以便政府考慮是否要訂新措施。
政府指若有人涉違反涉案條例,警員可根據身份證上的性別,以確定該人是否進入正確的洗手間,又強調若相關人士完成性別重置手術,更改身份證上旳性別,則可使用。但政界反對聲音大,估計若政府要處理,不能單靠管理公廁的環境及生態局獨力解決,或須與醫務衞生局一同解決。
LGBT 之間的爭坳不斷在西方國家發生。在美國,奧巴馬離任總統前數月,向接受聯邦政府資助的學校發出一份不具法律約束力的指引,指跨性別學生受到現存的聯邦民權法案保護。內容指學校應尊重他們的權利,包括跨性別學生使用廁所及更衣室。但特朗普上任後表示,奧巴馬這項指引即使不具法律約束力,仍是一個聯邦政府越權及誤讀聯邦法例的表現;在競選時已承諾廢除指引。而在特朗普動手之前,聯邦法院已經頒布禁令,暫緩相關指引。
跨性别人士完成性別重置手術後,身分證上的性別欄,會改成自己渴望成為的性別。但進行手術前,需要進行兩年的生活體驗,期間,不敢獨自上廁,因為怕排隊的時候被其他女士指罵,要需要一班女性朋友掩護,才敢去女廁。 因此,她寧願選擇使用殘廁,幸運的話,才不用求工作人員開鎖。他們只不過需要一個沒有性別作分別的洗手間,最理想的設計是所有厕所皆可以讓不同性別認同人士排隊使用,但這不符合「地盡其用」的原则。
香港大學開設了全校首間「性別友善洗手間」,讓所有性別皆可使用,但引發熱議,有意見認為絕小數人的利益不可以凌駕大多數人的方便。跨性別人士使用傳統的公共廁所時,選擇入男廁還是女廁,常常遇到不便,將學校建設「性別友善空間」是一個好的開始,有望為跨性別人士和所有性小眾創造安全的環境,變成真正的性別友善社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