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安。非她命


 

香港話劇團演出Martin Crimp[Attempts on her Life] 話劇,是拋離了傳統戲劇的敘事結構,對導演、演員和觀眾都是新的挑戰。劇本沒有角色和情景,以十七個片段營造Anne 這個人物, Anne從沒現身,但一直在片段中以不同名字和身份被談論。她的名字包括了Anne, Anya, Annie,Anny Annushka;身份包括難民、模特兒、脫星、藝術家、恐佈分子、失落愛的女子、救世者,甚至是一部新車款式。 Anne的命非她所有,是由人談論和建構出來的,她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千變萬化。別人和媒體怎樣說她,她就成為怎樣。在現今輿論操縱的社會,Annie存在與否並不重要,誰在說話,如何說,才是重點。

 

劇前若沒細讀劇本介紹,觀眾看罷十七片段毫不相連的故事後,如丈八金剛,摸不著故事的內容,就算略知劇情,也如試解拼圖謎團,從片段中揍合Annie的人物,但仍難體會原作家冀表達的信息。儘管劇團演員表演出色,但由於劇情鬆散和不吸引,故週末場也有大量空位,而且劇中有數場對白是用其他方言或語言表達,觀眾聽不懂,衹靠字幕得悉劇情,減低欣賞情緒,難怪有觀眾中場離席或打瞌睡。 但劇後的座談會卻導譯了故事的旨意,引述出原作家Martin Crimp的問題:[ 我們的世界怎麼了?]   時代變了,變得面目模糊不清,是非不斷,正邪難分界,傳統的價值觀和道德思想似有還無,再沒有絕對和必然的。甚麼主義也遭受挑戰,使社會開始分化,再找不到依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