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日 星期二

抗日戰爭遺跡


今年是抗戰勝利70週年,中央高調慶祝和宣揚,旨在喚起全球對日本的過往惡行及戒心,制衡日、美的抗中戰略。 香港是中國一部份,故也要參與運動,除了舉行不同展覽和活動外,並將93日訂為假期,鼓勵各界參與,了解抗戰歷史,深入認識國家和香港曾經承受的苦難,認真總結抗日戰爭這段英勇、壯烈和悲痛事蹟。 年青一輩感受不到被日佔領的三年八個月的悲慘時間,祇憑口述及文獻中獲悉事情真相。 香港記念抗戰勝利多在大埔烏蛟騰及中環愛丁堡廣場的戰爭記念碑憑吊,但最完整的戰爭遺跡是在鰂魚涌樹木研習徑內的爐灶。


193810月,日軍佔領廣州。 面對日本的威脅,港府不得不作備戰的準備,包括控制糧食、灌輸防空知識、加強救護訓練及在稠密的地區興建防空洞等。 位於柏架山西北麓、魚涌郊野公園內的四組野外爐灶,便是這段時期設置的備戰設施之一,可煮萬人飯,也是現時所知唯一的同時期遺跡。 除爐灶外,附近還留下一些當時儲糧庫的殘跡,離爐灶不遠的山坡旁,亦可見到一些山洞的入口。 由於筲箕灣是港島東部戰前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港府亦在附近山邊興建了數座防空洞,這些原建於路旁的備戰設施,隨著戰後的發展,現在已懸於筲箕灣道的斜坡上。


戰事爆發後僅十八天,香港便告失守,上述的爐灶未能發揮效用。 戰後,由於附近一帶山野發展不大,這些設施得以保留下來,供後人憑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