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闊別三年的「龍城HAPPY潑水嘉年華」,於4月9日重返九龍城賈炳達道公園舉行,有20多個特色攤位,提供泰式按摩、泰菜、泰拳表演,還有水果雕刻及手繪等泰式體驗活動,亦加設泰拳直播、潑水節小姐選舉及跳舞歌唱表演,同時城南道亦會一如既往舉行潑水活動,現場多個地點擺設水槍及清水,讓巿民互相潑水,送上祝福。
香港潑水節已在香港舉辦9年,2015年開始於九龍城舉辦,至2018年移師荔枝角D2 Place,更將活動日期由1日延長至6日,透過一連串的活動讓巿民親身體驗泰國文化。D2 Place 地方狹窄,不適宜舉辦大型活動,而且場地分散於大廈的各單位,難凝聚歡樂氣氛。 以舉行選美、時裝秀及文化表演的The Garage場地為例,地面一個鋪位的場地只能容納十多名觀眾,是失敗的活動。
相反,在九龍城公園舉辦的潑水節,由於地方寬敞,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市民參予,但露天場所卻受天氣影響,有些活動在天雨中不能舉行。
潑水節源自緬甸,但我們熟知的潑水節卻是在泰國新年,在每年的4月13至15日,那幾天各地的泰國人會回鄉過節,與家人團聚,還會到佛寺將佛像請出來,在浴佛禮讚之後,就會開始持續幾天的潑水活動以慶祝新年。泰國人通常以相互潑水來慶祝,人們互相潑水有象徵將這年來的不順心洗去,同時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順利,好運滿滿之意 。
每年九龍城城南道都舉辦潑水節慶典,四處都是泰國裔人,互潑水祝賀,雖然場面沒如泰國的大規模,但仍有如身在泰國之感。 路過的途人也有參予,樂在其中,而怕濕身的路人,也祗繞路而過,沒有唾罵,祗是一笑置之。 九龍城歷史上是潮洲人的集中地,但上世紀70年代來港的泰傭日增後,九龍城便成為泰人的聚會地而轉變為小泰國,四處都是泰式食肆和雜貨店,週日更是泰傭之休假消閒點和泰僧侶弘佛之地。 踏入21世紀後,泰國經濟向好,人民生活也改善了,女人也不需要出國為傭謀生,香港的泰傭數目也大幅減少。
香港是一個非常包容的社會,罕有會發生種族鬥爭的事故。 在九龍城的小地方,潮洲人和泰裔人仕各有各的文化、習慣和風俗,但卻彼此尊重和遷就,故能和平地相處下來。 香港人普遍都是包容的,不會著意排斥異族,歧視衹是言語上的冒犯,如稱呼[鬼佬] 、[亞差]、[黑鬼]、[鹹蝦燦] 、[亞燦]等等,但皆沒行動上的侵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