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港府舉辦了很多文化、音樂節目,但多是外國表演者參予,例如現在西九文化區舉行的音樂會,但一般市民卻不知道2014年也是民歌馬拉松的20週年記念。在這20年間,香港友FOLK 在没有政府資助及資源緊缺的情況下,憑着民歌友的熱情,持續推行民歌馬拉松音樂會。今年的民歌馬拉松於11月2日在赤柱廣場舉行,參與演出的隊伍及歌手共20個組合,由早上11時folk到晚上7時30分,演出時間超過8小時,為觀眾帶來一個充實及有意義的週日,更希望能齊來體驗唱民歌的樂趣。
。
[香港友FOLK] 是本土民間非謀利團體,以推廣及傳承民歌為己任,自2005年開始,每年皆舉辦最少一個以民歌為命題的免費大型音樂活動。
今年2024年是其20週年紀念,音樂會主題為[ Keep Our Spirit High Folk
Music Will Never Die] ,希望繼續用結他的六條弦線重拾民歌音樂的美好回憶,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將民歌音樂這瑰寶一直傳承下去,並藉此向民歌貢獻者致敬。
1970年代初,民歌在香港非常流行,我們欣賞的都是英文歌曲,所以樂隊演奏的大都是西方民歌。有人說,民歌是民族的歌曲、民間的歌曲、人民的歌曲,不同的國家民族有不同的民歌。數十年前,當權者禁止人們發言、撰文,但是不能禁止人們唱歌。民歌的歌詞內容,大都描述一個故事、傳統或風土人情。1962年美國詩人歌手Bob Dyland的經典抗議歌曲 Blowing in the Wind,指出當時的社會,有很多不平等的事,例如婦女、黑人要爭取自己的地位,但結果如曲中的歌詞:[像風那樣很難抓住,而且機會很渺茫] ,但想不到數十年後,奧巴馬這黑人也可當選美國總統了。 在1960年越南戰爭時, 美國民歌手Joan Baez及Peter, Paul & Mary 等以反越戰的民歌,發出了人民的心聲及呼喚,使當權者也終讓步從越南撤軍。
這個民間非謀利的民歌組織這20年來也不能獲政府的資助,不知是否是政治因素? 每年在只可容立百多人的赤柱廣場表演怎可推廣民歌?場地小及場地隔涉怎可吸引觀眾?早期演唱會是在市中心的維園舉行,但不知何因這些年來卻被遷往老遠的赤柱廣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