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喜事,總會邀請親戚朋友共同分享喜悅,但從沒有細心分析何謂親戚朋友。最近無意中在網上看了一則短文,解釋什麼是「親、戚、朋、友」,值得分享。
有血緣關係的叫「親」: 姑姐、舅父、姨媽、叔伯都有血緣關係,叫「親」.
有婚姻關係的叫「戚」:姑丈、舅毋、姨丈、嬸娘沒有血緣關係,叫「戚」.
有利益相同的叫「朋」: 身份、交際、利益基本上一致的一群人,叫「朋」,我們常說「高朋滿座」,而不説「高友滿座」。
有心靈相通的叫「友」:有的時候,兩人對坐,心靈相通,無話不談,相互欣賞,成為知已,叫「友」,常說有「知心好友」,而不說「知心好朋」。宗教上的相識叫「教友」,表了彼此在靈性上的溝通。俗語上的「豬朋狗友」也反映了豬及狗在人類心中的地位:忠心的狗總是人類最好的朋友。 但社交場上常有「波友」、「雀友」、「龍友」、「棋友」等等的稱呼,相信但只是在某集體活動的參予者,難言是知心好友。
我們常常與人有「交杯換盞,斛光交錯」的場面,所以「朋」可以很多,但隨着年齡的增長,真正與你「推心置腹,視同莫逆」的「友」卻愈來愈少,只要有人,便最為珍貴!年紀老了要再覓好友已難了!
當你老了,躺在床上,需要人照顧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親戚再親,也就是安慰安慰你;朋友再好,也只能偶爾來看看你;兒女再孝,也沒時間天天陪你,唯有老伴不離不棄。好好珍惜自己的另一半,相伴,是一場修行,一聲老太婆,一句老頭子,相扶到老,是福氣。 有云:「遠親不如近鄰」,家中雖要别人幫手時,好的鄰居是最佳的扶手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