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全球爆發時,全球公司多推行了在家工作
( Work from Home, WFH),香港政府及本地企業也不例外,但當疫情陰霾散去,許多公司便堅持員工必須重回辦公室工作,但對於習慣了居家辦公的員工,又是一場職場的考驗。過去幾年,他們在家中悠然自得地敲著鍵盤,如今卻要在老闆或上司的注視下工作。
在家工作模式在員工的角度是絕對的受歡迎,因可以節省交通時間及費用,更可以靈活運用上班時間作私人事務,如接送子女上學,應對家居特發事件等等。
兒子在悉尼的IT機構工作,新冠疫情期間員工要在家工作,疫情過後公司便要求員工重回辦公室工作,但員工因已習慣了在家工作,故皆選擇繼續在家工作,每星期五才回辦公室工作。公司也要讓步遷就員工。
在公司管理層的角度,公司的運作是需要全體員工的通力合作及彼此了解方可事半功倍,事事順利。 而面對面的工作環境可促進同事間的和合及默契,管理層更可明瞭員工的長短處、理解員工的工作狀況、及遇上突發事件特可以迅速、靈活、有效地調動人手解決問題。
在財政管理上,在家工作模式確是可以節省不少寫字樓租金。
近年來,愈來愈多新興公司允許員工遠程工作,然而卻還是有不少商業巨頭要求員工每周5天回到公司上班。據調查發現,大部分Z世代
(1997年後出世)對此表示不滿,尤其是那些在疫情期間入職,並早已適應遠程工作的人。這些年輕員工普遍認為,回辦公室並非真正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而更像是企業的一種形式主義,藉此展現對員工的管理控制。Z世代不得不迅速調整步調,試圖在老闆面前「裝忙」,但是這種忙碌往往只是表象,實質產出卻寥寥無幾,例如有人抱著電腦在走廊間來回踱步,有人假裝參與不必要的會議,有人認真地與同事「閒聊」、有人頻繁接聽電話,更有人故意用力敲擊鍵盤但實際無內容產出,看似忙碌卻毫無實質貢獻。為應對Z世代「裝忙」,有公司開始將遠程監控技術引進辦公室,包括追蹤座椅使用頻率、監測電腦螢幕活動、甚至分析房間使用情況。然而,對於從讀書時期就習慣遠程學習的Z世代來說,這些措施顯得過時且多餘。這些監控工具往往適得其反,使員工對公司產生更大的抵觸情緒,進一步降低工作熱情和忠誠度。
專家建議公司應重新思考管理模式,尤其是在數位科技快速進步的世代,強制進辦公室的規定已毫無必要。員工若能在更彈性和自主的環境下工作,不僅工作效率更高,也更具創新能力。因此,比起強硬的規定,應考慮放寬辦公室工作政策,鼓勵員工以更適合自身狀況的方式完成工作,打造一個更人性化的工作環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