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發展局、國家文物局及澳門政府合辦的「從灣區啓航:『南海I號』與海上絲綢之路」展覽於尖沙咀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行,展出南宋時期的商舶「南海I號」的出土文物,及粵港澳三地的相關文物,展示粵港澳大灣區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角色。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表示,展覽匯聚了「南海一號」、廣東、澳門和香港多處考古遺址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展品,從新的角度研究和展示海上貿易的歷史,「讓我們可以感受粵港澳三地人民的同根同源,和文化相通」。
據介紹,「南海I號」是一艘南宋初期(約1160年代)運送瓷器的商船,於廣果江門市台山縣陽江市海陵島一帶外海失事沉沒,它於1987年最初被發現是在廣東往南海的航道上沉沒,至2007年被打撈出水。「南海一號」沉沒於水下僅23米深處,船身覆蓋了近2米的淤泥,船長30.4米,寬9.8米,高3.5米,發現時,甲板已經腐爛,而船身其他部分尚保存完好,因其木質結構優秀,是迄今發現最大的宋代船隻沉船。「南海一號」現藏於陽江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南海I號」出土了18萬份文物,數量等同一級博物館的館藏,團隊不排除它超重沉沒的可能性。「南海I號」當時滿載美酒、茶葉及鹹鴨蛋出海,而考古團隊從船上發現有16萬件瓷器,雲集了當時宋代最出色的瓷器,包括高檔的龍泉瓷器作外銷;另外,瓷器中不乏俗稱「廣東罐」的醬釉陶罐,團隊將船上發現的「廣東罐」與廣州出土的「廣東罐」作對比,確定了廣州是「南海I號」最後離岸港口。
古蹟辦文物保育組表示,香港宋皇臺聖山遺址出土約90萬片宋元陶瓷碎片,當中亦不乏同類「廣東罐」陶片,反映自宋代以來,香港九龍灣是海上絲綢之路上一處中轉站,進出廣州的商舶多會停靠九龍。他提到,宋代禁止私自釀酒,但不論是「南海I號」、廣州或是香港出土的「廣東罐」都發現了如「清香」、「狀元」等大量酒名,反映當時禁令難以在南方實施,廣東的釀酒業相對發達。
「南海I號」的瓷器不少在底部印有出產年份,其中一件泉州德化窰青白釉雙繫罐,底部就印有「癸卯歲次」的字樣,加上船上發現最晚年號的銅錢為1174年的「淳熙元寶」,確定其最後出航是在「癸卯淳熙十年」,即1183年或之後。另外,「南海I號」所裝載的船貨主要為瓷器、銅鐵器、金銀器、漆木器等,今次展覽亦展出了金器首飾和金銀貨幣,窺探當時海上貿易買賣的面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