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行山啓蒙師傅,盧少乾先生逝世了,享年97歲。
我們稱呼他為「盧大俠」,是行山的老前輩,富60年的行山經驗,走遍了香港的山脈,如一部行山百科全書,可以講述每條行山徑的路程、交通安排、特點及難度。他更具有獵犬式的觸覺,迷途時定能覓定位置,重回正途。盧大俠帶領了數十年的行山隊伍,培育了不少行山精英,也促進了行山運動的發展。
自從2003年沙士病疫在香港爆發後,港人為保健而嚮往行山活動,週末郊外行山徑多擠滿男女老少的行山人士。在香港,行山是經濟、方便、簡單、老幼咸宜的有益運動。上世紀中多份本地報章有行山版,刋登各旅行隊資訊,介紹風景路線和參加行山辦法。當時較負盛名的華人行山隊有於1932年由吳灞陵創辦的[庸社],李君毅之[山海之友],陳溢晃之[正剛],趙潤濤之[金青之友]和嚴日初之[愉園]。
在因緣際會下,相識了[健康]行社的骨幹人物,隨隊伍行山至今。[健康]是潘姓的二伯父於1963-64年成立,不向外宣傳,全是相熟朋友的活動,據說其行山活動於二次大戰前已開始。二伯父年老後將行社交予黃伯,是其黃金時代,每次行山都需二部旅遊車。黃伯過身後,接手的[站長]由於不熟行山路線,難有效管理隊友,故行社停辦了達二年多。1960年代末,黃天錫和李耀重組[健康],初時只有6、7位相熟朋友同行,其後隨着大聲公吳柏愧、盧少乾、潘小磐、唐才、胡祖康、黃元烱、李郁文、麥民、吳振中、關仕平、許慶餘等的加入,行山旅伍在1970年初已有20人,習慣星期日在酒樓早茶後才出發。現今[健康]行社仍保持星期日小組行山,但由於骨幹人物已逝,已難保留以前的高雅風格,只是一羣烏合之眾,雜亂成軍的行山聚會。
祝盧少乾好走天上之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