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有意打造香港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彈丸之地的香港已有104間博物館,當中44%為公營博物館,而相關博物館及藝術空間去年訪客達749萬人次,本地市民與旅客各佔一半。但立法會文件透露,博物館大都不賺錢,由康文署營運的17間博物館更財赤連年,到訪人次雖在近6年升40%,上年赤字仍高達近5億元,政府正檢討博物館收費機制。上述博物館中,只有科學館及太空館常設展覽維持收入場費20元、10元,其餘均免費開放,而康文署博物館多年來均見紅,上年度總收入僅3,500萬元,赤字總額達4.89億元。相關博物館現時依賴公帑資助,而且入場費自2013年起未曾調整。康文署早在去年初已披露正檢討收費機制,平衡收回成本與公眾負擔能力,但至今未有任何消息公布。
博物館並非遊樂場,不能以賺錢為目標,政府定要津貼某一程度上的經常開支費用,但可研究按通脹適當加價。但如重走回頭路,只收10元5元的低入場費,倒不如维持免費開放。旅遊業界則指博物館吸引不少過夜客,能帶動龐大經濟效益;經濟學者則認為可漸進式重推收費。
全球眾多景區及博物館都需收費,收入用作設施及展品保養等,相信有水平及價值的館藏吸引下,旅客不會吝嗇50-100元的入場費。但售賣紀念品作為博物館主要收入具風險,要視乎產品暢銷程度等,相信用作增加收入未嘗不可。入場費用可以分為:個人、老人、兒童、學生、家庭及團體票;假日及團體票;常設及特別展覽票。
自己認為香港的文化及康體設施是需要公帑資助的。 政府曾誇口故宮博物館可以在自負盈虧的原則上運作,無需政府的資助,故其工程可立即開始,不需立法會批準。但自己曾表示,”故宫館的經常性開支很大,單是展品的保險費及行政費已不菲,單靠香港市民的入場費而達收支平衡,絕對不可能,更何況香港市民怎會不斷入館參觀?大眾的文化設施是難以自負盈虧的原則上運作,故宮博物館如是,西九文化區也如是。康文署下的博物館還不是由政府全資管理,納稅人付款?以往香港是文化沙漠,這些年來政府大力推廣及資助文化活動,故港人的文化認知及水準已有改進,但要自負盈虧的模式運作高品味的西九文化區卻是不可思議的事”。事實勝於雄辯,政府終要靠注入樓房項目支持西九文化區的龐大開支,但希望這是最終的資助,因為在樓價下跌及開支上升的情況下,西九文化區的有限資源也會短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