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香港巴士故事










康文署和九巴聯辦在香港歷史博物館的[香港巴士故事] 帶給了不少童年乘搭公共巴士的回憶。

場中展覽的1號路線巴士屬丹拿A型,是1949年從英國引進香港的第一代雙層巴士,也是我在小學六年級時乘坐由旺角往九龍城上課的巴士路線。當時公巴稀疏,巴士在旺角站時已差不多客滿,車長衹容許二位乘客上車,隨著便拉上車門的半開放式敞閘,上不了車的我為了不要遲到,便硬著頭皮從敞閘的攔杆底攢進車廂。 還記得車長往往不拉敞閘,衹用腳跨在閘上,不準乘客上車,我也為了趕時間經歷過跨下之辱。

雙層巴士上最喜坐的位置是上層前排對著車頭玻璃窗的座位,因窗可敞開引入涼風較舒適,而且景觀開揚可覽街景。 另一原因是車廂內的木座位常有木蚤,腳部被咬至紅腫,但上層最前排的座位可能由於空氣通爽,少有木蚤。

當時乘客要在巴士上買車票,售票員攜帶打孔器在車票上打下記號,以識別車票的售票地點,因孔子的型狀有很多款,很難在短時間內遇上相同的打孔器。  巴士售票員當時被俗稱[賣牛雜] ,因狀似小販用刀剪賣牛雜的動作。

當時學生可購買月票,每天可用四次,週日不適用,月票多用膠套攜帶,防止損壞,每用一次,巴士售票員便在當日的格內打印一次。  售票員心情壞時,便隨意打孔,甚至打穿膠套或錯打在其他日子上;心情好時卻連孔也不打,讓你或同學可多乘車一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