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皇室相隔70年再舉辦加冕典禮,聚集了 100 多位國家領袖,和數萬名熱切的觀眾聚集在倫敦街頭。 有一些澳洲人親身前往英國,在雨中與人群一起等待數小時才能看到金色馬車。有在場人士表示,現場氣氛非常好,認為這是歷史上重要的一刻,亦有人在清晨3點多起床,再從遠方趕來觀看加冕典禮,都覺得十分值得。但數百名身穿黃衣的示威者在倫敦市中心的排成一排遊行,並高舉 「不是我的國皇」 (Not My King)的標語抗議。
有澳洲人堅持認為澳洲是時候轉向共和體制。 他們沒有擁有自己的國家,澳洲的主權仍然掌握在外國的國王手中,澳洲的國家元首應該體現澳洲人民的民主主權。但亦有澳洲人表示,重要的是憲法,而不是具體的君主制。澳洲並沒有發生過不得不面對的憲法危機。 人民並沒有對與憲法有關的事情不滿。憲法一直在背後保護澳洲的民主,而且做得非常好。長期以來,澳洲一直在爭論是否需要保留君主立憲制。
在1999年,關於澳大利亞成為共和國的公投以55%的選民反對而失敗,但如今再舉行公投,相信結果會有異。
目前,56個英聯邦成員國中有15個是英聯邦王國,其元首為查理斯三世;另外5個是擁有各自君主的君主制國家,其餘36個都是共和國。 英聯邦只是一個沒有任何方向的組織。英聯邦自成立以來,其實從未找到過自己的定位,所謂宣揚民主價值和推動經濟發展,根本無法完成,而成員國的多樣性,亦使這套價值觀並非每一個成員國都會採用。英聯邦在最近的首腦會議,確認各成員國須對抗氣候變化、消除女性歧視,加強貿易等,覆蓋範疇廣闊,但外界根本不明白組織能起的作用及存在意義。
英女王在此方面的營造可說是失敗的,她向來形容英聯邦就像「一個家庭」(Family),而家庭本身可以是不需方向,只需聽從長輩之言。如果英聯邦是一個大家庭,那查理斯是否適合擔任「一家之主」就成疑問。家庭之首不獲大眾信任,或能力欠奉,結果可以是災難性的。英聯邦能續存到今日,最關鍵還是英女王適時運用英聯邦元首身份的能力,對各國的事事關心及外交魅力。 但查理斯顯然未有足夠政治歷練及個人魅力讓其他領袖肅然起敬,他在未來動用英聯邦元首身份介入其他國家事務的能力讓人懷疑。英國君主雖然是多國元首,但它只是個虛位君主,要發揮王室的政治影響力,英聯邦是其中一個主要渠道,查理斯未來能掌握此組織,就代表王室能繼續有途徑向多國直接發揮影響力,亦為英國增添一項獨有的外交武器。英女王死後英聯邦只會留下虛有其表的空殼,英聯邦更像是緬懷大英帝國逝去榮光的工具、是過時制度的遺產、是巨型鬧劇、是大英帝國多餘的遺產。
英國目前仍是英聯邦最大的經濟體,但印度正在後面緊追,按其發展速度在短期內就會超越英國。另外,英聯邦的「家人」大部分都與英國距離甚遠,不利營商,因此英聯邦效應言過其實的味道甚濃。脱歐後的英國經濟滑落,自身難保,令到原本散發文明光環的英國瞬間打破,超過半世紀以來向歐盟投放的大量外交資源,亦在那一刻化為烏有。英聯邦要的是一個不需要靠王室,也能發揮影響力的方法,英國人要巧妙地動用在帝國時代留下來的遺產,迎回光輝歲月,相信難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