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到2018年,香港三人中將有一人年滿65歲。過去11年間,本港長者就業人數增逾兩倍。 據估計,2011年的長者就業人數為65,000人,2022年則升至210,000人,而一半的長者員工多為月薪$15,000以下的低技術工種。
有傳媒訪問了一位70歲的婆婆,她與退休的老公居住私人劏房,自己早上任大厦清潔工作,因其房租已佔大部份的政府的生活津贴,故不能不要繼續工作赚錢。
這個䅁的70歲老夫婦仍住私人樓宇,而非公共屋邨,應該是家庭資產超過規定上限而不能上樓,而接受的政府津貼應是長者生活津貼,二人每月有約9千元。 現在,大多數草根階層的70歲長者皆接受長者生活津貼,因他只需將資產轉移其子女户口,但自己仍可保留30多萬元的資產作為生活費。 更有長者將資產轉移後,要求兒女開了一張信用咭的附屬咭作為他日常生活費用的支負工具。
家居附近有多家食肆派免費飯,但名額有限,故派飯當日便有長者清晨便來排隊。以為這些排隊取免費飯的長者皆是領助綜援的,但非也,很多的街坊只是貪便宜,慳支出,幫補家計而矣!
香港是不會餓死人的! 很多長者是慳家,要把賸下來的錢幫補子女。
有傳媒訪問65歲仍在工作的長者。他坦言說因經濟理由仍未能退休,因既要照顧上一代的父母,又要照顧下一代的「啃老一族」兒女,幸好他自己在1950年代出生,分享了香港黃金20年的豐收,有樓有資產。 香港這數年來流走了三、四十萬的當打一族,職場上有很多空缺需要富本地經驗的員工繼續運作,故年長的員工仍能留任。
不少僱主投訴現今年青人無承擔、無責任感、只顧享受、缺遠見、見日度日。
估計現在 Z世代 (1997年後出世的)佔人口的35%,而這一族多有父母照顧,正是「食父母、住父母」,無需為生活奔波,工作只是找旅行、娛樂、消閒的費用,當賺夠了使費,便辭職不幹,旅行遊埠了,那有願意打長工,盡心盡力地投入工作。
故現在職場,特別是低下工種如保安、清潔、運輸、飲食、零售等等,總有大量空缺職位。 年青一代不願投入傳統的士行業,卻選擇自由身的網約的士行列,因隨時可出休息旅遊;年青人不願生兒育女,因不願受束縛困身而不能四處遊樂。這四、五年間,有三、四十萬人移民他地,而這羣人皆是有資產、有學識、有能力、有抱負的社會骨幹分子,短時間內卻難補上合適的人才,故現今僱主確是為好員工難求的問題苦惱。
「啃老一族」非全出身富貴家庭,也有不少與父母同住共屋邨内。
他們的主觀心態是: 「何需勞心勞力工作賺錢買樓及儲蓄,捱壞了身體便不能享受人生。 父母死後房屋便是自己的,父母的資產也轉給了自己,生活費不足時也有政府的生活津貼。 何需擔心為生活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