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話劇團繼[父親]後,再次帶來法國編劇 Florian Zeller 的作品。作為「家庭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兒子]以其情感濃烈而真摯的筆觸,剖開了現代家庭中,愛如何弔詭地形成一種存在的荒謬。 [兒子]於2019年入圍法國水晶球獎最佳戲劇獎,是次由助理藝術總監邱廷輝執導此作,讓觀眾直視這場愛的困局,並於一片荒蕪裡,重新思考親密的可能。
Zeller被譽為「當代最重要的劇作家之一」,其作品以細膩的情感描寫和獨特的敘事結構見稱,常以家庭為主題,探討人性中的脆弱與複雜。他的「家庭三部曲」— [父親]Le Père、[母親] La Mèrev 與 [兒子]Le Fils—在劇壇引起廣泛迴響,並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於世界各地上演。Zeller的作品不僅在歐洲劇壇大放異彩,更在各地獲得高度評價,其劇場作品多次登上倫敦西區與紐約百老匯的舞台,成為跨越語言與文化界限的劇作家。
劇中的Pierre,拋妻Anne棄子Nicolas,與Sofia另組家庭,而Nicolas 也從此性情大變,覺得自己無用。 Anne 從學校處發覺 Nicholas 沒有上學多月,他更要求離開 Anne 要和 Pierre 居住。
Pierre 感內疚,在取得 Sofia 的同意下,便將
Nicolas 搬來同住,而且渴望用自己的方式彌補。 但住落後,Sofia 發覺 Nicholas 行為古怪,有自殘行為,更從沒有上學。 Nicholas 自覺是父親的負累,知道自己令母親生活在地獄中,感到被繼母拒絕和懷疑。 Nicholas回 Anne 處訴苦,覺得生存沒有有意義,希望快些結束。Pierre 嘗試了解,但在衝動的情緒下,Nicholas狂罵父親是混蛋,竟可以把妻兒當垃圾拋棄。
稍後, Nicholas 在家中用剃刀割脈自殺,經搶救後,醫生判斷
Nicholas 患上嚴重抑鬱症,要關閉在精神科醫院接受長時間治療。 經Nicholas 的再三苦苦懇求,Pierre 及 Annie 不聽從醫生的勸告,簽了同意書,帶了 Nicholas 回家居住。 Nicholas 表面上好像是康復了,但轉眼便吞槍自殺。
劇情帶領觀眾走進一個充滿掙扎與無力感的家庭,家人彼此深愛卻難以互相拯救,同時引發對心理健康的深層思考。這不僅是一齣劇,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每個人心中最脆弱的角落。作品與現實生活極為貼近,甚至可以說是過於貼近。它恍如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平日不願面對,或刻意忽視的事物。
劇情真實貼地,使我聯想到名藝人張國榮的活生生的個案。
2003年四月一日我當時還在中環上班,午後有同事告訴張國榮在文華酒店跳樓,我以為是愚人節笑話,但稍後電台新聞確認跳樓自殺事件,而且當日早上張國榮曾和朋友茶敘及覆診精神科醫生。
嚴重抑鬱症的病人可以表面上言行皆正常,但轉眼間病情卻可伏發而尋死。 曾接觸不少患上抑鬱症的病人,但多能康服及以藥物控制病情。 有中學同學患了兩次抑鬱症,首次在台灣高雄醫院治療康復了,廿年後因生意失敗而導至舊病復發,但在澳門醫院治療康復,現今生活正常,勤於運動。
亦有舊同事在工作期間因工作壓力而患上抑鬱症,但在青山醫院治療了約兩個月便康復了,可以繼續工作至退休。 經驗告訴我,抑鬱症是可以治療康復的,但要早發現及覓醫求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