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我先生從事粵劇、播音、電影、電視等文化工作,見證了不少香港文化盛事,也親身經歷一些大變故、大轉折、大波浪,因此他這本回憶錄,也可視為香港文化歷史的活註釋。其中一篇:[看粵劇話滄桑] ,簡述了粵劇在廣東省的發展過程,是研究粵劇歷史的參考資料。
2017年觀看了香港八和會館為慶賀香港回歸祖國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制作的粤劇經典,演出了 [觀音得道]、[香花山大賀壽]、[加官]、[天姬送子] ,節目長達5小時,自己沒有耐性看畢全場。 但據李我所載,粵劇團的第一齣戲必是[六國大封相] 來顯露實力,因劇中有六國王、六國元帥、六國妃嬪等百數十個男女演員,他們逐一盛服出場,站滿整個舞臺,要花上兩個小時,是很可觀的大場面。[香花山大賀壽] 也是一熱門劇目,藉機恭賀華光祖師誕及重要人物的生日。 做大戲多希望看一些好意頭的劇目,所以[加官] 和[天姬送子] 這兩齣正劇前的短劇,也是常表演的。[加官]由一名演員戴白色面具扮演天官,並身穿圓領,頭戴紗帽,右手抱笏,向觀眾展示寫上[合境平安]、[萬事勝意]、[萬壽無疆]等吉祥語句的紅布條,象徵[天官賜福]的意思。[天姬送字]是搬演董永與仙姬七姐結合的故事,舉凡有權勢人士生仔或添孫,這齣短劇必大受歡迎。
戰前,省港著名的粵劇大老倌有[雙白薛馬] ,即白駒榮、白玉堂、薛覺先和馬師曾,亦有桂名揚小生,前三者皆是千里駒的徒弟。
從前粵劇多取師徒制度,薛覺先是林家聲和白雪仙的師父;馬師曾是半日安和梁醒波的師父;麥炳榮是阮兆輝的師父;陳醒章是何非凡的師父;黃侶俠是任劍輝的師父。 戰前粵曲歌壇有四大平喉:張月兒、張惠芳、徐柳仙和小明星。
論聲線,李我首推何非凡,其唱腔是模仿小明星和徐柳仙,但新馬仔也有同等份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