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1日 星期五

蛇年再臨

 


今年是蛇年。 在中國人眼中,蛇非吉祥物,擔心今年蛇年將會是艱辛的一年,要小心從事,趨吉避凶。 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將會繼續打壓中國,從而央及香港,經濟及金融將會繼續彽沉。香港要面對嚴重的財赤,以往躺著、自欺欺人、等運到、滿口謊言、不負責任、胡亂派錢的無能官員不知又有什麼黔驢之技了!?  相信又要倚靠中央的財援措施了!

 

最近發生了一樁小事但被政治化的翻譯事件,另人覺得有點小題大做了。

 

內地連鎖茶品集團「霸王茶姬」在社交平台發帖慶祝即將來臨的農曆新年,英文翻譯成「Lunar New Year」,結果觸怒了內地網民,表示不能接受「去中國化」,中共喉舌[大公報]亦以顯著篇幅報道,標題指以 Lunar New Year 翻譯「春節」不準確。 霸王茶姬隨即將帖子刪除,重新發出慶祝「Chinese New Year」的帖子,並在微博發文向公眾致歉。 不過查看中共官方新華社、[環球時報][China Daily],以至香港政府的官方網站,提及中國農曆新年的資訊時,至今均有採用 Lunar New Year 這個詞彙。

新華社記者曾於 2018 年把印尼總統新年賀詞中的新年翻譯成「China’s New Year」,引發爭議。同年,中國模特兒劉雯在 IG 寫上 Happy Lunar New Year,被中國網民批評「不愛國」,逼使劉雯道歉,改用 Happy Chinese New YearLunar New Year 很明顯是春節最初的英譯用字,但在身分政治的興起後,Chinese New Year 才變得流行。

 

雖然內地網民對「 Lunar New Year」 異常反感,但不論內地官媒抑或香港政府,翻譯農曆新年時,均時有採用 「Lunar New Year」。紐約聯合國總部慶祝農曆新年時,就用了「Lunar New Year」。多國領事預祝農曆新年時,也多次用了「Lunar New Year」。

2023年,韓國女團「New Jeans」的澳韓雙國籍成員Danielle因在網上一句「what r u bunnies doing for Chinese new year?」引起爭議,韓國網民發起圍攻,要求她把「Chinese」一字改成「Lunar」,但正當她道歉後,又被中國大陸網民抨擊「辱華」,把屬於中國的農曆新年「去中國化」,進而掀起一波「中韓文化之戰」。

 

 

事實「農曆新年」英文應該譯作「Lunar New Year」或是「Chinese New Year」爭議經常出現。 中國的論點是農曆緣自中國文化,是中國節日和中國發明,因此所有慶祝農曆新年的國家應該尊重文化出處,使用「中國新年」。然而,英語圈已習慣把農曆新年譯作「Lunar New Year」,對是否使用「Chinese New Year」沒有規定。而即使農曆緣自中國,經歷多年變遷農曆新年在其他國家已經改變,和今天中國的農曆新年有所不同。農曆新年已並非中國獨有節日,也是韓國、越南及菲律賓等亞洲國家節日。農曆新年在中國也被稱為春節(Spring Festival),但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才出現的事。

 

一場茶杯裏的政治小風波,相信港府也要定下翻譯的準則了。

2025年1月28日 星期二

[天下第一樓] 話劇

 



[天下第一樓] 劇是前香港話劇團駐團編劇何冀平的成名作被譽為當代現實主義劇作精品曾得文化部戲劇最高榮譽文華獎和中國戲劇文學曹禺獎等多項大獎1988 年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後於香港重演2024更巡迴深圳、佛山、蘇州、北京及上海五大城市,最後回到香港壓軸演出。何氏在創作本劇時更曾到烤鴨店「全聚德」作實地考察,與烤鴨師傅一起生活,體驗了從養鴨、烤製、上菜的全部過程。 

 

[天下第一樓]的背景為二十世紀初期的北京,名噪京城的烤鴨店「福聚德」的興衰史。福聚德以北京老字號「全聚德」為原型,是一家以烤鴨為特色的連鎖餐飲企業,是中國馳名商標之一、中華著名老字號,始建于1864年。老掌櫃唐德源年邁多病退居內室,店裡的事全交給兩位少掌櫃支撐,可惜兩位少東不務正業,大少迷戀梨園戲曲,二少崇尚功夫武術,生意無人料理,一落千丈,入不敷支,兩位少爺弄得一筆糊塗賬,全是他們兩個玩樂的開支,伙計們所得無幾,掌廚的大師傅立即辭職不幹,老掌櫃一氣而亡,幸得外援盧孟實(特邀演員謝君豪飾)臨危受命。

 

盧孟實費盡心機,果然在不長的日子裡,使原來三間老店的舊店堂,蓋起了兩層的高樓。盧孟實能夠將「福聚德」轉虧為盈,除了他本人精明能幹外,還得助於他的紅顏知己玉鶵和技藝超群的廚師羅大頭,以及善於迎來送往的常貴。這正是「飯館讓人服,全靠「堂、櫃、廚」。盧孟實聘請名廚,知人善用,裡外周旋,化解了複雜的人事關係,創出全鴨席菜式,使店生意蒸蒸日上,內和外順

 

十年過去,「福聚德」名噪京華。此時,唐家兩位少爺見祖業興旺,日進百金,與盧孟實爭奪東主財權,大少爺要在賬上任意支取以供玩樂,二少爺要把常貴帶往它鄉,可憐常貴一輩子卑躬屈膝任人差使,心境悲涼,在端盤送菜之時氣絕身亡。羅大頭被人污陷藏有毒品,即將拉走遊街示眾,此刻盧孟實不堪讓自己的手下伙計受辱,挺身而出願承擔一切責任

 

事情了結之後,盧孟實進一步明晰人間事理,看開了人間冷暖,學懂了何謂「天下無不散之筵席」,離開了他苦心經營的「福聚德」回山東老家去了。臨行前,他給東家留下一付金漆對聯:「好一座危樓,誰是主人誰是客?只三間老屋,時宜明月時宜風。」,是戲的精華所聚。對聯突發表意,直指人生,道盡了人生百味及蒼涼,命運的擺弄,盡在一個問號中。

 

劇情表面上說的是一個家族生意的變遷,歌頌了店內老百姓的聰明才智、事業心與實幹精神;控訴、批判了遊手好閒的敗家子習氣和黑暗腐朽的社會勢力然而全聚德以外,還存在著一個更大格局的世界,而全聚德正正是世界的核心,象徵着時代的流動。 全聚德曾是北京的特點,曾有言:未去過全聚德便没有去過北京,後轉為公私營的機構,在世界各地設分店,更在香港上市集資。 但2020年非典型肺炎的肆虐,使其生意崩潰,2023年更錄得近7億元的赤字,香港的分店也關了門。 時移世易,不知全聚徳的前境如何發展下去?

 

2025年1月25日 星期六

寵物友善食肆

 


大埔 Kuri Café 因容許顧客帶同狗隻入內,被罸停牌七天。食環署表示,Kuri Cafe 2023年及2024年,已曾因明知而容許狗隻在食肆內出現而被檢控,經法庭定罪後被扣分,並將暫時吊銷其牌照七天。 於現時有部分食肆在門外設座位甚至有餐廳提供Dog parking」,是否可免受條例規管食環署提醒根據[規例]34C任何食物業處所持牌人除非獲得食環署署長書面准許否則不得在其牌照圖則劃定的批准範圍以外任何地方經營食物業或安排准許他人在或從該地方經營食物業如有食肆未經批准在門外設置座位並經營食物業可被檢控。

2020年至2024年期間,食環署共接獲 1,366 宗有關食肆容許顧客帶同狗隻入內的投訴,提出 17 宗檢控。

 

被罰停業的 Kuri Cafe 大埔店在社交平台發帖,承認觸犯法例,並指不少人曾形容他們「每日都要踩住鋼線咁開舖」,建議不如面對現實;但店方只想堅持為狗和狗主提供最好的用餐環境。 Kuri Cafe本身在商場平台營業,店方慨嘆現時不少商場推行寵物友善政策,「但同時餐廳就唔可以讓狗進入,代表主人帶狗行商場是沒有機會用餐的,這其實很矛盾。」又提到外國甚至內地都很多地方可帶狗用餐,但「香港就被一條古老的條例規管了這麼多年也不去作出改變」。

 

食環署表示,就是否放寬狗隻進入食肆,社會上不同人士和持份者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政府正檢視現時情況,並參考其他地區的經驗和聽取公眾意見,檢視現時做法和法例。

 

就禁止狗隻進入餐廳而言,與其他國家相比,香港是嚴謹啲,但至於是否公平則見仁見智,始終要平衡各方。 露天餐廳,露天位置仍算是餐廳範圍內,故帶狗屬違法。自己是愛狗人士,但卻反對讓狗隻進入食肆,因除了食物及環境衛生因素外,也要顧及其他食客的接受程度。社會上仍有不少害怕或討厭狗隻的人士,亦有很多對狗毛敏感的人士,法例是不應容許狗隻可以剝削這些人士的自由權利。曾目睹食肆內有食客和其狗隻共同進食,換言之,食肆內的飲食器皿是人狗共用。這是不能接受的衛生標準。

 

現今社會,年青一代奉行養寵物,視狗隻如兒女,一齊逛街及進食。政府如要額外照顧這優皮一俗,可以考慮另設動物食肆牌照,容許在郊外清靜地區,可以開設有限量的人狗相容食肆,但在衛生及格局上,要作嚴格的規限。

 

 

 

2025年1月22日 星期三

[近鄉途情怯] 話劇




 

1992年初,中英劇團原創作品[客鄉途情遠] 的舞台劇, 以幽默貼地筆觸描繪一個兩代人的故事,講述一個面對移民抉擇的香港家庭。1960年代,俊叔來港打拼;1990年代,長子阿德移民加拿大,幼子阿偉留港發展,但喪妻的俊叔卻決定回鄉並娶寶姨度晚年。三父子面臨家分三地處境,同時一名自小移民海外的表妹回港,與三父子一同回鄉,期望回鄉路上,親身體驗尋根之旅。

 

33年後,中英劇團以21世紀視角續寫這個家庭的未了情,特別邀請一眾前任駐團演員回巢參演[近鄉途情怯],跨世代演員同台。,下半場呈現這一家的第三代都已長大成人,再次面對各散東西,大家要思考如何連繫散失的家庭。

 

已屆退休之年的阿德正準備回港參加外母的90歳生日宴,原來他與太太早已因誤會而辦了離婚手績,但香港及內地家人卻全不知情。阿德今次回港除探望多年未見的弟弟阿偉外,也帶母親的骨灰回鄉與父親的骨灰同葬。在回鄉途中,兒子覓到了一分自己滿意的工作,故決定回流香港。阿德與妻子冰釋前嫌而復合,為了滿足前妻的作書計劃,便決定回港助她一臂之力。亞偉卻決定移民加拿大。一家人在幾十年間,又再面對「家」和「鄉」的轉變。

 

舞台劇以21世紀視角觀照當年點滴。曾幾何時,飄零的異鄉人為生計在香港落地,晚年回鄉尋根者眾,然而對根生土長的香港後輩而言,回流何嘗不是一場尋根之旅?  我們所謂的「根」,也許是情感的聯繫,是那份愛的關係。即使我們以為自己與某地方已割裂,最後赫然發現那份連結依然强烈,或許正是「怯」的由來。當你以為和某個地方,某  些年人早已走走遠,但原來,我們竟是如此接近。既怕再見,亦怕再次不見。

 

 

我這輩生於1947-49年,見證了港人三次移民的浪潮。  1967年我中學畢業後,左派工會發動的暴亂使不少港人擔心香港的前途而移民美加,故不少中學同學也隨家赴美加繼續其學業。 他們在美加就讀大學,畢業後勤奮工作,適應了當地生活,融合了當地社會,落地生根,繁殖了下一代,已視美加為他們的家園。  198964民運引起的信心危機使不少我等壯年也為了下一代而移民西方國家,但為二等公民的鬱鬱不得志生活使他們難以融入當地社會,故入藉後多回流香港再發展。 2019年的黑暴引致的社會動盪及產生的國安法, 情況有如198964事件,引起了信心危機,使不少壯年也為了下一代而移民西方國家。

 

每一代香港人都有自己的課題,劇中的人物在我輩眼中非陌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對於年青的一輩,重温歷代移民的課題總會帶來親情的溫馨及聯繫。劇情没有解釋移民的原因,因為題材太敏感及政治化了,為了避免無謂的誤會,還是迴避了這話題。

  

2025年1月19日 星期日

居屋管理

 



網上有東熹苑的居屋裝修圖片,入屋就是巨型開放式廚房,原本有阻燃燒功能的石屎牆被拆去,完全無遮無擋,沒有牆,沒有防火門,而屋外的公用走廊更造了個鞋櫃。設計師的名字是「美作美學設計工作室」,總部位於深圳羅湖,稱600呎全屋裝修只需13萬元。在香港,有常識的港人皆知房署是不會準許居屋户主直接非法佔用公家地方僭建櫃櫥,而且居屋的廚房100%是梗廚,如要改動及拆除,必須先向屋宇及消防署申請入則,獲批後才可動工。  有理由相信此居屋裝修是違法僭建,是大陸裝修公司的一廂情願的設計,莫視香港法例的規範。

 

此網上報導是真是假難以分别,但房署應主動審查,確認事件的真偽,以正視聽。若然是虛報的廣告技倆,房署便應乘機以此作反面教材,義正嚴詞地纠正此設計者的謊言及犯法處,並公開灌輸正確合法的裝修知識,呼籲市民要循法裝修,不要光顧無良及違法的裝修公司。

 

但若然是真實的個案,房署便要會同屋宇署及消防署嚴肅跟進這違法建築事件:僭建及違法的建築物要移除;原來間格要復原;違例者要繩之以法。但更嚴重的問題是:為什麽房署職員可以視而不見這些違例建築,特别是在公眾地方的鞋櫃?裝修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房署職員的每日巡樓必能發現這違例證物,除非職員尸位素餐,只是呆坐辦公室,玩手機度日!

 

房署自2000年外判屋邨管理予私人機構後,屋邨的巡樓職務便交由一班懂呼吸、怕事、無知的大媽負責。他們當遇上凶神惡煞或紋身的犯例者,只能龜縮及即閃,眼不見便是乾淨無事,讓事情繼續違法發展,小事變了大事。公屋違法事件便是最佳例子!2000年後公屋由於再沒有公務員的屋邨管理員,非法佔用及居住公屋單位的情况已達失控狀況,故房署最近便要以立法方式冀糾正浪費公屋資源的不法行為。但防犯勝於治療,有效的監管制度總勝事發補鑊!

2025年1月16日 星期四

八和會館之粵劇新秀演出系列

  



 


香港八和會館現為油麻地戲院的場地伙伴並策劃粵劇新秀演出系列」,以此培育粵劇界台前幕後的接班人承接去年的成功2025年一月有以下的新秀場

- [春花笑六郎] 167

- [金鳳銀龍迎新歲] 1910

[紅菱巧破無頭案] 111

[痴鳳狂龍] 11213

[紫釵記] 11415

[洛神] 11617

[胭脂巷口故人來] 11819日。

 

香港八和會館會在每個粵劇新秀演出系列演期推出線上粵劇藝術入門的講解片段,更配合油麻地戲院互動展覽同步進行。 5/1-20/1/2025期間介紹粵劇唱功想感受文化遺產及百年建築歷史氣息同時認識粵劇基本知識,可以到油麻地戲院參觀這場展覽

觀看了 [紅菱巧破無頭案] ,是唐滌生編劇的警世殺人案件,正是:「一步行差難逃法網敗德難再露貞祥」。劇情是有關寡婦楊柳嬌喪偶後她與小姑蘇玉桂同住但寡嫂守空房日久就捱唔慣,私戀了縣令秦三峰與其發展婚外情為予柳嬌秦嫂嫂的名分三峰先殺髮妻後割下屍體頭顱再為無首屍換上柳嬌的衣服嫁禍玉桂和子卿合謀殺嫂二人騙倒了糊塗地方官但卻瞞不過精明知府左維明的法眼,設下圈套,以花鞋為證據,使二人招認殺人罪。 玉桂及子卿沈寃昭雪,終成眷屬。

 

龍貫天、鄧美玲及陳鴻進等特邀老倌的演出是無懈可擊了,但一班新秀的演出也另人刮目相看,相信假以時日,他們定能成粵劇接班人,承傳及發揚粵劇藝術。自己非粵劇發燒友,因難耐長達三個半小時的緩慢劇目,但今場[紅菱巧破無頭案] 我卻可以接受,因劇情是有關懸案的解破,使觀眾要耐心追看,而且劇情進展流暢,但當然避不過傳統粵劇的「督督撐」大戲的元素,讓演員有機會發揮其舞台上的功架、戲功及唱功。 全劇分六場,每場有约五分鐘的換場景的時段,使觀眾可以稍休。

 

汪明荃任八和會館會長的廿年間,為香港粵劇的發展貢獻良多,除了成功爭取興建了高山新劇場、戲曲中心及油麻地戲院作為粵劇基地,更得到政府設立粵劇發展基金場地伙伴計劃」,以資助粵劇的發展。八和會館更在中學開班授徒,把粵劇精神貫入年青學子腦海。 雖然粵劇在香港已傳承有道,但坦白說,再難有上世記50-60年代的輝煌時代,因時移世易,全職的粵劇藝員難在香港揾食及豐衣足食,更遑論安居置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