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要往伊利沙伯醫院探病,再次見證到香港公共醫療制度的不足程度,特別於流感的高峯時期,公立醫院設施幾陷於崩潰狀態,昨年也有類似情形出現,醫管局更將若干病人轉送往私家醫院診療,但今年卻沒有這些特別安排了。
病房內外擠滿了病床,行人要左閃右避方可進入,醫療人員疲於奔命,也無暇應對詢問及投訴,使人覺得其態度冷漠無情及惡劣。在此惡劣的環境下,相信不少醫療失誤事故便因而產生!經濟能力不能負擔私家醫院服務的普羅大眾,惟有[自求多福] ,不要患病往公立醫院治療,特別是流感高峯期。
病房內有不少卧病長者,但醫療卷卻不容許他們支付私家醫院的費用,從而減輕公營醫院的負擔。
由於醫療卷設有4千元的上限,故長者多將津貼作替換眼鏡之用,每二年便買一副眼鏡。政府應檢討醫療卷的用途,考慮是否可以推展至私家醫院,可否免除上限及加大津貼。
香港每千人只有1.7個醫生,遠低於其他已發展地區。澳洲是3.7,美國是3.2,英國是2.8,新加坡亦是2.8,南韓是2.6,香港的醫生人手幾乎是最低的。公立醫院的醫生及護士人手持續短缺,但現時醫委會考試內容繁多,專科執業要由醫專批准,總總門檻阻撓了海外醫生來港執業。目前香港從外地輸入醫生,只有十一位限定在公立醫院系統工作的外地合約醫生。人手荒已經火燒眉毛,醫生組織也指工時過長,人手緊張,但業界部分人或擔心飯碗或怕被搶生意,又強烈反對輸入外地醫生。當局因此對輸入外地醫生,顯得畏首畏尾、猶豫不決。醫生人手短缺,最苦是病人,輸入外地醫生可解燃眉之急,香港再不能受制於醫療本土主義和保護主義,繼續埋首沙堆,應改善輸入海外醫生來港執業的機制,以吸納外地醫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