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了由 Peter Jackson導演的 Beatles紀錄片:The Beatles : Get Back,接近8小時的影片是有關傳奇樂隊 Beatles於1969年1月錄製大碟(Let it Be)的過程及他們最後一次公開演唱為主要內容,此專輯大碟也於1970年5月發行。 如果不是 Beatles 的粉絲,是不會有興趣及耐性看畢這8小時的記錄片,因片中大部分時間是對話內容。
Beatles成員John Lennon、Paul McCartney、George Harrison及Ringo Starr於1960年在利物浦成軍,創作過大批經典流行曲,樂壇地位毋庸置疑;然而合久必分,紅遍全球後,披頭四1970年正式解散。錄製
(Let it Be)之時,披頭四不和、分裂的傳聞已此起彼落,[The Beatles:Get Back]中的片段,是來自當年披頭四紀錄片(Let it Be)。有評論曾說 :(Let it
Be)像是披頭四的紀念碑,拍了20多天,呈現出來給樂迷的感覺是Beatles已四分五裂,不少人更把矛頭指向從頭到尾坐在John Lennon身邊的小野洋子。 Peter Jackson 則是從 (Let it Be)拍下的56小時片段及150小時的錄音中,剪輯出 [The Beatles:Get Back]約8小時精華。
一如傳聞及音樂野史所言,成員之間有爭拗,被喻為「沉默披頭四」的George Harrison中途一走了之,還叫隊友告訴音樂周報《NME》找人代替他。錄音過程中,George跟Paul有過爭拗,又有不被重視的時刻,離開錄音室,只是忍無可忍的結果。
然而他說要離隊,也不是很戲劇化,其他人反應亦平淡,好像預料他必定會回來似的。
對於小報指他是跟John Lennon打架後才離開錄音室,衆人亦一笑置之。
在Beatles的 George Harrison,永遠像是John Lennon和Paul McCartney的弟弟,後者兩人主宰了Beatles的音樂方向。 其實John Lennon也跟George Harrison一樣,走向更實驗的方向。 John也承認在隊友與小野洋子之間,他會選擇後者。但Paul忠告隊友,就算不喜歡小野洋子經常黏在John身邊,也不要干涉他們的感情,或叫他不要帶洋子來開會。
Paul甚至像預言似的說笑,或許50年後,人們會怪責洋子坐在擴音器上導致披頭四解散。 可是片中呈現的不止是將會分裂的披頭四,更多時候他們是愉快地彈奏、創作,甚至回憶從前所寫的歌;即使意見相左,也只代表在成長的過程中,走向不同的音樂道路。
正如Peter Jackson在訪問中說,「他們各有意見,處理事情的方式迥異,但我只會更尊敬他們,因為當拿開面紗,看到的是坦率真相。 他們四人都是端正、理智的人。他們意見不合、有不同野心,但都不是自負、妄自尊大的人」。
(Let it Be)唱片記錄了多首名歌,包括了 Let it Be, Get Back, Across the Universe, 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 好歌永垂不朽 ( Good songs are ever green and never get old ). Beatles 肯定是歐西流行音樂中最負盛名及最有影響力的樂隊,它為歐西流行音樂創造了新境界,其影響力存在至今,確是空前絕後的 rock and roll 樂隊。 Beatles 之後也有不少出色的樂隊,如
ABBA, Carpenters, Rolling Stones, The Queens,
Eagles, Beach Boys等等,但皆沒有 Beatles 樂隊的魅力、影響力及風格。
環顧香港現今的音樂市場,情況慘不忍睹。 有音樂人揚言:香港音樂行業已死,上世紀70-80年代的音樂黄金年代已一去不復返。
也難怪,作曲、填詞再沒有黄霑、顧嘉輝的人才,創作出好歌曲,現今市面上只是一些濫竽充數的作曲、填詞人,怎能作出繞樑三日的好曲! 歌星方面,又沒有天皇巨星的梅豔芳、張國榮、羅文等,唱出了自己的風格,領導潮流,但現今只是一群仿韓風的Karaoke 歌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